郑州银行“输血”小微:普惠金融变味?
郑州银行的小微企业“输血”:一曲普惠金融的变奏?
大河网这篇报道,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郑州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赞美之词。什么“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简直要把郑州银行捧成普惠金融的救世主了。但仔细一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真的是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还是又一场“政治正确”的表演?
机制创新?还是政治正确?
文章开头就强调郑州银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董事长任组长”的专班。呵呵,党委书记亲自挂帅,这阵仗确实够大。但问题是,这种“高位推动”真的能解决小微企业的实际问题吗?还是说,这仅仅是为了响应上级号召,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
所谓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总分行上下联动、前中后台一体协同,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变成层层汇报、层层审批,反而降低了效率?专班成员深入一线调研,了解小微企业融资痛点,这倒是值得肯定。但调研之后呢?制定的解决方案是真正针对企业需求,还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
政银合作,听起来也是个好主意。政府提供名单,银行提供资金,看起来很有效率。但这种合作会不会演变成“拉郎配”,把一些资质不佳的企业也塞进来,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而且,政府主导的融资,会不会挤压市场化的金融资源,反而不利于那些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
产品创新?换汤不换药?
文章罗列了12款特色产品,涵盖了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创业就业等多个领域,听起来非常丰富。但仔细一看,这些产品真的有那么大的创新性吗?订货贷、企采贷,不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变种吗?郑e贷,不就是线上贷款吗?科技贷、专精特新贷,不就是政策性贷款吗?
这些产品,本质上还是传统的信贷业务,只不过换了个包装,贴了个标签而已。真正的创新,应该是降低融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但文章通篇都在强调“特色产品”,却很少提到这些关键问题。
绿色通道,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听起来很快。但问题是,这只是“推荐清单”内的企业才能享受到的待遇。那些不在清单上的企业呢?难道就要被排除在外吗?而且,5个工作日,对于一些急需资金的企业来说,还是太长了。
无还本续贷,确实能缓解一些企业的资金压力。但这种做法,会不会掩盖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把风险延后爆发?而且,如果企业一直无法扭亏为盈,续贷最终也会变成坏账。
走访调研?作秀还是真心?
“千企万户大走访”,听起来很辛苦,也很接地气。但这种走访,真的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吗?还是仅仅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定制方案,听起来很贴心。但这种方案,是真正根据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制的,还是仅仅根据银行的风险偏好来设计的?如果企业不符合银行的风险标准,就算再有需求,恐怕也难以获得贷款。
“心中有数”,这句话听起来很霸气。但银行真的对所有企业的经营情况都了如指掌吗?还是仅仅掌握了一些表面信息?如果银行对企业的风险判断失误,盲目放贷,最终只会造成坏账。
总之,郑州银行的这些举措,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如果这些举措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或者为了追求政绩、粉饰报表,那么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损害小微企业的利益,甚至拖累地方经济的发展。
天璇新材料的“及时雨”:真的是市场选择吗?
郑州天璇新材料的故事,被当成郑州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典型案例来宣传。一家生产高品级功能性金刚石的企业,获得了3亿元的10年期项目贷款,听起来很振奋人心。但仔细分析,这笔贷款背后,有多少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又有多少是政府意志的体现?
十年期贷款:豪赌还是远见?
3亿元,10年期,这对于一家小微企业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郑州银行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要么是对天璇新材料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要么就是受到了某种“不可抗力”的影响。
功能性金刚石,确实是一个 перспективный(有前景的)产业,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天璇新材料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是一个未知数。
10年期的贷款,意味着郑州银行要承担长期的风险。如果天璇新材料经营不善,无法按时还款,这笔贷款就会变成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损失。
那么,郑州银行为什么还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呢?仅仅是因为看好天璇新材料的发展前景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很可能,这笔贷款的背后,有地方政府的推动。毕竟,天璇新材料的项目,可以提升河南超硬材料的供给能力,有助于推动“河南制造”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中高端。这符合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也符合“政绩工程”的需求。
超硬材料基地:一场地方政府的“炼金术”?
文章提到,郑州银行以金融力量助力郑州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这句话,透露出了浓浓的“政府主导”的味道。
打造产业基地,是地方政府惯用的招数。通过集中资源、政策扶持,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但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甚至滋生腐败。
超硬材料产业,确实有发展潜力,但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来推动,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那么最终只会是一场空。
郑州能否成为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天璇新材料的项目失败,那么郑州银行的这笔3亿元贷款,很可能就会成为一场“炼金术”的牺牲品。
许昌未来制药的“专精特新”:一场风险投资的伪装?
许昌未来制药的故事,则被包装成郑州银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典范。一家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的民营科创企业,获得了800万元的专精特新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剥开“专精特新”的外衣,这笔贷款更像是一场风险投资的伪装。
800万贷款:杯水车薪还是雪中送炭?
对于一家医药研发企业来说,800万元的贷款,恐怕只是杯水车薪。创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而烧钱的过程,动辄需要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投入。800万元,可能只够维持几个月的研发费用。
当然,对于许昌未来制药来说,这笔贷款也算得上是雪中送炭。毕竟,医药研发企业前期固定资产投入较少,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很难获得传统银行的贷款。这800万元,至少能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但是,仅仅依靠800万元的贷款,许昌未来制药就能成功研发出创新药吗?恐怕很难。医药研发,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人才、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
郑州银行仅仅提供了一笔贷款,就能帮助许昌未来制药实现“创新药梦”吗?这恐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创新药研发:烧钱游戏还是科技革命?
创新药研发,是科技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它需要长期的投入、持续的创新和巨大的风险承担。
一方面,创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极低。从药物发现到最终上市,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成功率只有不到10%。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都会付诸东流。
另一方面,创新药研发的成本极高。一个创新药的研发成本,往往高达数十亿美元。即使成功上市,也需要面临市场竞争、专利保护等诸多问题。
因此,创新药研发,更像是一场“烧钱游戏”,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笑到最后。
但是,创新药研发也是推动科技进步、改善人类健康的重要动力。如果能够成功研发出一种创新药,就能为患者带来福音,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因此,创新药研发,也是一场充满希望的“科技革命”。
郑州银行投资许昌未来制药,到底是看中了创新药研发的巨大潜力,还是仅仅为了响应“专精特新”的政策号召?这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充满风险的投资。
普惠金融的“郑银力量”:自我吹嘘还是真有实效?
文章结尾,郑州银行再次强调了其“本土优势”,并表示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是,这种“郑银力量”,究竟是自我吹嘘,还是真有实效?
本土优势:是资源还是枷锁?
作为一家本土金融机构,郑州银行确实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例如,更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更熟悉当地的企业情况,更容易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
但是,本土优势也可能成为一种枷锁。例如,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难以拓展业务范围;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难以做出独立的决策;受到地方人情关系的影响,难以坚持市场化的原则。
郑州银行能否充分发挥其本土优势,克服其本土劣势,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还需要拭目以待。
战略新兴产业:是风口还是陷阱?
文章提到,郑州银行将围绕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需求,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这些领域,确实是当前的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是,战略新兴产业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例如,技术迭代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政策变化频繁。如果盲目跟风,很有可能陷入“风口上的猪”的困境,最终被市场淘汰。
郑州银行能否准确把握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选择具有真正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避免踩雷,是对其风险识别和投资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总而言之,郑州银行的“普惠金融”之路,任重而道远。要真正做到“金融赋能”,助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更需要摆脱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束缚,真正以市场化的原则,服务实体经济。而不仅仅是喊口号、作报告、写文章。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